2019-06-21 | 文章来源:
这部分调查,在所有教招调查中较少,主要在山东比较复杂。会考察概念和例题,以及一些课程的优缺点,以及对应的关系和区别。考试的主要部分是学科划分与整合,显性与隐性课程,国家、地方、校本课程。
(一)根据学科的固有属性,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1.学科课程
(1)基本内涵:是一门提倡以学科为中心进行编译,将所选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组织成学科的课程。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承和发展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和文化遗产。课程特点:逻辑性、系统性、简洁性。
②代表人物:孔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潘塞等。(3)优点:①注重每门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②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也便于教师传授知识。
(4)弊端:(1)缺乏对相互联系的重视,造成并加深了学科的分离;(2)不利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③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例:四书五经、礼、乐、御书都是学科课程。
2 .体验课程
(1)基本内涵: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出发,以儿童主体活动的体验为中心而组织的课程。体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对现实世界的直接体验和真实体验。
(2)代表人物:杜威、凯伯尔曲。
(3)优点:①强调学习者直接经验的价值;②提倡在活动中教书育人。
(4)弊端:(1)体验课程容易忽视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2)忽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系统的知识学习。
一门是主动体验形成的课程,一门是根据自己上课的经历形成的课程。
(二)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分为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1.基于主题的课程
(1)基本内涵:是指从不同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学科课程与学科课程基本一致。
②代表人物:孔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潘塞等。
(3)优势:(1)注重各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②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系统知识;③有助于组织教学和评价,提高教学效率。
(4)缺点:较少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每个学科视为与其他学科无关的实体。
大约相当于学科课程。
2.综合课程
(1)基本内涵: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发展的视野和方法。
(2)代表人物:怀特海。
(3)优点:(1)反映了文化或学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发展需要;②有助于学生整合来自学术和非学术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③有助于减少各科现象。
(4)缺点:①忽视各门学科的逻辑;②教材编写困难,教师授课困难,学生评价困难。
(5)基本形式:
相关课程:也称“联络课程”,由各学科组成的具有跨专业联系的课程。同时,保持原有的学科划分。语文与历史、历史与地理、数学与物理、化学、物理、化学与生物等相邻学科,既保持了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又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确定了相关学科的联系点,使各学科教材保持了密切的横向联系。综合课程:又称“综合课程”。由几个相关学科组成的新学科。比如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都融入到生物学中。比整合更进一步,是相关学科整合成一门学科。
广域课程:又称“综合课程”。把几门相邻学科的内容结合起来,形成一门综合课程。例如,有些国家将地理和历史整合到一门“社会研究”课程中;将物理学、化学生态学、生理学、实用技术整合为“综合自然科学”。
核心课程:又称“问题课程”。它是以问题为中心,结合几门学科,由一个老师或一组老师连续授课的课程。它旨在整合独立的学科知识,寻求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上述四类课程主要是为了纠正学科过于细化的缺点,通过合并相关学科进行编制,使每个学科涵盖广泛的科学领域。其实都是综合课,只是各种知识在相互联系和协调上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