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2 | 文章来源:
中国古代像孔子、孟子、荀子等人对人性的论述,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墨子的“性平论”及其相应的教育观大家都很熟悉,就其教育观而言,各有不同,但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这里,我们介绍孔子和董仲舒的人性论及其教育观,并探讨他们在人性问题上的内在联系。
孔子提出“性相近,学相差甚远”,把人分为三类,即智者、中庸者、愚者,即智者为圣人,不教者为优;中国人是能教好的普通人;而傻就是教育不起作用的那种。孔子认为教育的作用不仅可以拉大各种人之间的差距,还可以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所以三种人虽然都有,但都是可以教的,强调“不教则无课”。
董仲舒的人性论,也就是他的人性论,说他也把人的本性分为三种,圣人、中庸、战斗的人,这和孔子的分类一模一样。但他认为圣人和战斗的人只是少数,温和的人才是社会的大多数。因此,教育的主要对象应该是那些温和的人,教育的作用将得到突出,即教育将起决定性作用。
董仲舒人性论的本质是学习孔子的思想,但他解释得更清楚。但是,从对人性的讨论来看,两者都强调了教育对个体的作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对个体的作用,通过个体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在当时的背景下,这是教育必须扮演的角色。
智朗教育浅析
扫描二维码 middot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智朗教师考试
回复 教育理论 可以查看两个学习的每一章老师的习题。
回复 视频演示 查看各个学科的视频演示!
注:本文为访客个人学习,版权为 智朗教师网 未经本网站授权,不得转载或摘抄。本网站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朗教师网”。任何违反上述声明的人将被本网站追究责任。
本文来自智朗教师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