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2 | 文章来源:
一、形势分析
这个知识点来自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和人类发展 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每年各市各类教师招聘考试的重点内容。在各大考试中是比较重要的部分,比如事业单位,各地区特岗教师,市级考试,都是很重要的知识点。考试方式以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为主,偶尔有考点设计和讨论。而且在单项选择题中,往往是先考各定律与其教育启示的匹配性,再考例题选择,而多项选择题主要考察五定律的范围,所以在学习中要理解和记忆并重。同时,这个知识点看似简单,其实也会有混淆点,所以学习时要注意辨别混淆点。
问题类型:单项、多项和理论
二、知识点
(1)排序: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比如婴儿出生后,三个月学会翻身,六个月学会坐下,九个月学会爬。从翻身到坐下爬,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发展顺序是有方向性的,即循序渐进。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序列是一个定向不可逆的过程,强调从A到b的不可逆性和不可逾越性,例如 凌石 、 长大 类似的可逆行为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比如先学思维再学混合运算,学加减法,也就是从难到易的学习过程,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
教育启示:教育者要按照发展的顺序来教,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 循序渐进 。
(2)阶段: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
比如,小学生和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小学生主要用具体形象思维,中学生主要用抽象逻辑思维。所以中小学生在教学中要用视觉形象,中学以后可以进行抽象的讲解,体现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
分析:阶段可以简单概括为 不同阶段,不同特点,不同任务 。这个规律要区别于顺序,顺序强调的是A到B的不可逆,而A和B的区别是分阶段强调的,强调的是不能混淆和混淆。
教育的启示:教育者要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育。就教育教学的要求而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是做不到的 一刀切 ,还要注意不同阶段之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不平衡:一个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相同或不同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1.同一方面速度不同:即在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某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均衡。
比如生长过程中有一个突然升高的高度,不可能匀速生长,表现为不平衡。
2.不同方面不同步: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方面达到不同的发展水平或成熟期,即有些方面在较早的年龄就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有些方面要到较晚的年龄才能达到较成熟的水平。
比如,一个个体不可能只在某一方面发展,比如语言、思维、写作能力、情感、认知等。,而急行军不可能发展这么多方面。比如语言发展第一,写作能力第二,表现出不平衡。
教育的启示:在教育的过程中,有一句话叫做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即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在教育过程中要及时施教,把握 关键时期 。
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了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包括生理功能与生理功能之间、生理功能与心理功能之间的互补性。
比如失明和听觉,视觉缺陷可以通过听觉来弥补,也就是生理和生理之间的互补。
身体残疾但意志力很强,这是生理和心理的互补。
教育的启示: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自身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解析:生理与生理之间的互补和心理学上感觉的互补是统一的内涵,但是感觉的互补仅限于生命与心灵的互补,与生命与心灵的互补无关。
个体差异:个体差异存在于不同的层面。从群体来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差异,这种性别差异不仅仅是自然的性别差异,还包括性别导致的生理功能和社会地位、角色和交往群体差异。其次,个体差异表现在身心的各个方面,有的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的是心理特征的差异。
比如儿童和成人,小学生和中学生,男人和女人都属于群体和群体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殊的优势。人有不同的特点,也就是个体之间的差异。
教育的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分析:要区分个体差异和阶段,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阶段强调同一个体内部的差异;个体差异强调的是不同个体的差异,两者不应该混为一谈。
第三,测试练习
【单项选择】班主任李老师发现班里的学生各有特点。有些学生擅长音乐,有些学生擅长体育,有些学生擅长绘画,所以他认为他们在教育上做不到 一刀切 ,遵循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序列b阶段c差异d互补性
【智慧波分析】c .分析:要区分个体差异和阶段,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阶段强调同一个体内部的差异;个体差异强调的是不同个体的差异,两者不应该混为一谈。在这个问题中,李灿老师发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也就是不同个体的差异,所以他选择了c。
智朗教育浅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智朗教师考试
回复干货,可以查看教学备考干货知识。
可以通过回复教育理论查看教育理论习题及答案。
注:本文为访客个人学习,版权为 智朗教师网 未经本网站授权,不得转载或摘抄。本网站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朗教师网”。任何违反上述声明的人将被本网站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