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2 | 文章来源:
教育学中有关于教育与人的关系的内容,分别是“动机理论”、“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其中“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绝对是备考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从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到案例分析、论述题,都需要重点理解和记忆。所以今天边肖就带大家梳理一下关于这部分的知识内容和难点。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
1.具体履行
人的身心发展顺序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发展过程。
2.教学启示
教育者要按照发展的先后顺序来教,做到循序渐进。“插秧鼓励”、“墓节给”等等,都是违背身心发展顺序规律的。
顺序要求先有顺序后有顺序,不超前不可逆,循序渐进。比如学不快,就要按照逻辑顺序学,不能跳。以幼儿园为基础的小学课程是违反秩序的。
(二)个人身心发展的阶段
1.具体履行
个人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连续的阶段有规律地变化,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
2.教学启示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实施。在教育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还要注意不同阶段之间的衔接和过渡。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发展任务,有针对性。比如小学不要成人化,用成人的角度对待小学生,否则就违背了阶段。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
1.具体履行
第一,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第二,不同发展时期不同方面不平衡。即某些方面在较早的年龄就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而另一些方面则只能在较晚的年龄才能达到更成熟的水平。
2.教学启示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时施教,即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适时进行教育。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合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通过训练个人的某一方面可以获得最好的效果。“关键期”的概念最早是由奥地利生态学家洛伦茨提出的。
比如:青春期,新生儿最快的关键期(敏感期),也就是发育最快的时期;狼不会说话反映了不平衡,因为他错过了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D)个人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具体履行
互补性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指身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弥补;另一方面,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之间也存在互补性。如果一个人身患重病或残疾,如果他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心战胜疾病,他的身心仍会发展。
2.教学启示
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自身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比如我们常说的“盲人的听觉能力”和身体机能是互补的,“身体残疾,精神强大”和身心是互补的。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
1.具体履行
个体差异存在于不同的层面。从群体来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差异;不仅仅是自然性别的差异,还有性别带来的生理功能、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异。其次,个体差异表现在身心的各个方面,有的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的是心理特征的差异。
2.教学启示
教育必须立足于个体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注意男女的性别差异和个体差异。
接下来,我们来练习一下试题,测试一下大家的掌握程度:
1.【例题】人的语言和思维发展都有关键期,说明人的身心发展有()。
A.顺序b .阶段c .不平衡d .差异
【答案】c .解析:题干中出现“关键期”,说明人的身心发展不平衡,故答案为c。
二、选择题
【例题】教师应遵循的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b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有所不同。
C.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因材施教。
D.教育应该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来教学生。
【答案】ABCD。解析:有序性要求教师循序渐进,按照逻辑顺序教学;应该要求老师分阶段教学,而不是“一刀切”;个体差异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所以答案是ABCD。
智朗教育浅析
扫描二维码 middot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智朗教师考试
回复 教育理论 可以查看两个学习的每一章老师的习题。
回复 视频演示 查看各个学科的视频演示!
注:本文为访客个人学习,版权为 智朗教师网 未经本网站授权,不得转载或摘抄。本网站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朗教师网”。任何违反上述声明的人将被本网站追究责任。
本文来自智朗教师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