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1 | 文章来源:
课程的分类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的内容,所以需要对这里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区分。
第一,根据课程的内在属性,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1.(1)学科课程主张以学科为中心编写的课程。
(2)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承和发展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和文化遗产。
(3)特点:逻辑性、系统性、简洁性。
(4)优点:以浓缩的形式收集人类在各个基础科学领域的探索成果;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组织教材比较方便;有助于组织教学和评价,提高教学效率。
(5)缺点:按照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知识会与日常生活、学生的经验和需求脱节,容易造成死记硬背;容易忽视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科目容易导致教学组织单调,讲解的教学方法千篇一律,导致教师给予学生直接体验的机会有限,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
2.(1)体验课程,又称生活课程、活动课程,主张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出发,以儿童主体活动的体验为中心的课程。
(2)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体验和真实体验。
(3)特征:主体性、地方性、综合性、体验性。
(4)优势:强调学习者直接经验的价值;主张以儿童体验为核心融入人类遗产,主张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儿童当下的生活经验,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主张以儿童体验为核心,融入当代社会现实。
(5)弊端:体验课程倾向于忽视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体验课程容易导致“激进主义”,从而忽视儿童深层心理素质的发展;课程的组织要求教师有很高的教学艺术。
二、根据课程组织的内容可分为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学科课程和学科课程基本相同。学科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学科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内在属性。
2.(1)综合课程主张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内容结合起来,形成一门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和统一性;它是根据各学科的内在联系而编写的课程;它是针对学科课程的。
(2)引领价值: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知识全面发展和把握、解决问题的视野和方法。
(3)优势:体现了文化或学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发展需要;有助于学生整合来自学术和非学术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综合课程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许多潜在的机会来发展和提高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增强学习者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4)综合课程的分类:
根据课程的综合程度,从低到高,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相关课程:也称“联络课程”,由各学科组成的具有跨专业联系的课程。同时,保持原有的学科划分。语文与历史、历史与地理、数学与物理、化学、物理、化学与生物等相邻学科,既保持了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又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确定了相关学科的联系点,使各学科教材保持了密切的横向联系。
综合课程:又称“综合课程”。由几个相关学科组成的新学科。比如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都融入到生物学中。比整合更进一步,是相关学科整合成一门学科。
广域课程:又称“综合课程”。把几门相邻学科的内容结合起来,形成一门综合课程。例如,有些国家将地理和历史整合到一门“社会研究”课程中;将物理学、化学生态学、生理学、实用技术整合为“综合自然科学”。
核心课程:又称“问题课程”。它是以问题为中心,结合几门学科,由一个老师或一组老师连续授课的课程。它旨在整合独立的学科知识,寻求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智朗教育浅析
扫描二维码 middot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智朗教师考试
回复 教育理论 可以查看两个学习的每一章老师的习题。
回复 视频演示 查看各个学科的视频演示!
注:本文为访客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 智朗教师网 未经本网站授权,不得转载或摘抄。本网站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朗教师网”。任何违反上述声明的人将被本网站追究责任。